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其實國內外越來越多博物館已相繼著手打造自己的數字博物館,那么,實體展覽與線上展覽會存在著怎樣差異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簡單的探討。
一、展品陳列
眼觀國內外眾多實體展覽,無論展品的數量多少,其陳列方式主要依據展品的基本屬性、陳列目的、主要特征等為依據,結合展館的空間設計、主題構建,然后通過文物展柜、展板展墻、展陳配套設施、以及各類陳列藝術形式將文物展品蘊含的文化底蘊傳達給參觀者。
比如,在一個大型展柜中,體現目標陳列,就會把重要文物展品的展覽內容放置在核心展位,其他展品則可按類別陳列于主要展品的周圍展架上,同時利用展板展墻對重點展品進行介紹,并利用照明和聲光電等配合,形成一個和諧統一又主次分明的展品陳列環境,使觀眾一進場就看到主體文物展品,感受其傳達的文化力量。因此,實體展覽不僅展示文物實體本尊,而且按照特定的陳列方式、可以達到“透物見史、以物見人”的展示效果,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光彩的同時,具有鮮明的直觀性、形象性、可比性和強烈的感染力、說服力和震撼力。
與此不同的是,線上展覽憑借強大的數字文物展品庫,多是把館藏文物珍品進行特寫陳列、重點展示。為了讓觀眾更深了解文物展品,對重點文物設置標識或利用3D掃描技術,不設任何屏障,全方位真實還原展品細節,讓觀眾可自由選擇旋轉觀賞角度并放大觀看文物細節,而其他展品的存在感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使得觀眾獲得可獨立觀賞、細細品味文物展品內涵的私人空間。這種如此有針對性的特寫重點展示,符合網絡傳播規律,有利于進一步擴大珍品文物在公眾間的普及度,讓核心文物承載的文化價值得以無地域、無國界、無時間限制的更廣泛深遠的傳播。
二、文化感知
在實體展覽中,受展示空間、參觀時長等因素限制,文物展品的文字信息介紹多以嚴肅且概括性強的特征呈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公眾特別是非專業觀眾去理解展品背后蘊含的更深層次文化魅力,鑒而,實體展覽會融入場景化的陳列手法,根據文物展品特點,結合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生產活動、學習空間、勞動空間以及自然環境等場景還原,借助展柜、音效、燈光等配套設施和數字技術應用,將文物展品恰當地組合在這一空間場景中,使其成為其中的角色,為展覽空間營造出契合主題的整體環境渲染氛圍和視覺沖擊,讓觀眾產生濃郁的現場感、體驗感,激發其聯想、潛移默化中啟迪豐富的文化感知。
而對于線上展覽來說,以數字平臺的海量存儲功能、先進新穎的多媒體展示手段和數字應用技術為依托,可以為觀眾提供形式多樣且內容更龐大的知識信息流,比如:提供名家們鑒賞文物的采訪視頻,收錄文物相關背景介紹動畫演示、各類影像、圖文資料,實時展示文物最新研究成果信息,推薦關聯知識延伸閱讀信息等等,以其全面、多樣而龐大的信息量來增加和豐富文物展品知識的輸出,以此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個性文化訴求,讓公眾能夠在自主選擇的前提下多維度學習、感悟歷史文化。
三峽博物館的館藏文物線上展廳,其中的“三維藏品”欄目,可360°任意查看藏品
三、參與互動方式
近年來,博物館越來越重視人、物、信息之間的多元互動交流,在搭建展覽時,會更多考慮到觀眾的參與性。那么,在實體展覽和線上展覽中,觀眾參與性又有何差異呢?
實體展覽的互動更多側重于是參觀個體與物、文化之間的實時體驗與互動交流,例如:利用動漫、游戲、VR、AR等新形式、新技術,提供全息影像欣賞、虛擬觸摸、沉浸式體驗服務等,讓觀眾能從現場參與度、體驗感中,實現對展覽內容的認知、對文物展品的理解以及相關文化精髓的領悟。
而線上展覽的互動則更偏向于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流通,即展覽及時資訊分享、逛展體驗分享、線上參展及時交流等,這也是互聯網特質的體現。比如:一些線上展覽設置交流討論區,供觀眾們及時交流、互相學習,讓大家通過及時社交的形式,了解他人的思想、觀點,從而進一步拓展自身看待問題的視野,從而加深對展覽的思考與認識,并獲得更多新感悟、新啟發。
線上展覽及評論區
實體展覽與線上展覽之間還存在諸多差異,有待我們去細細探討和品味,但無論差異如何,若優秀的實體展覽與優秀的云展覽能強強聯手、相互融合,互為補充,我們相信,一定能讓博物館展覽呈現出更加多元多姿、生動立體的面貌。如今,我國博物館發展正走在新挑戰與新機遇并存的時期,因疫情的發生,更是給博物館業界帶來了一次集中考驗。我們文博業應趁此時機,積極開拓創新、充分發揮自身創新活力,創造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精神文明作品,建設更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文化傳播平臺,為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
作為“文博設施全定制化生產”理念的踐行者,博信文博科技,將繼續秉承開放的創新思維,定制更符合時代潮流、博物館特性的文博設施與展陳方案,致力于帶動博物館展陳理念和技術手法應用的不斷提升,力促國家文化事業繁榮、穩定、高質量發展。
(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